“小小讲解员”为游客讲述历史文化故事。
清晨,崖城村文明门下的小广场,72岁的陈阿婆跟着军话民谣传习班的老师哼唱崖州民歌;夕阳下,“小小讲解员”捧着笔记本认真学习崖城学宫知识……这幅寻常的乡村景色,正是崖城村从传统古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镇”的生动缩影。
从2021年获评三亚市“五星级党组织”到2025年荣膺“全国文明村”,崖城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深化文化引领、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村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 党建引领 /
积分制激活治理活力
拥有866户3649人的崖城村,曾面临耕地碎片化、青壮年外流的发展困境。2023年,崖城村推行的乡村治理积分制成为破局关键。
“以前打扫院子总觉得麻烦,现在捡袋垃圾能兑换奖品。”村民王大姐一边展示着刚兑换的奖品,一边笑容满面地说道。这一转变,源于崖城村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将“积分制”广泛应用于党建管理、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社会综治、文明创建等村级事务管理。
“积分公开透明,贡献多少,回报多少。”崖城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卫平介绍,村委会将村集体产业生产的瓜果蔬菜等作为积分兑换奖品,设立积分兑换驿站,制度流程上墙,奖品展示清晰。村民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机制有效引导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点滴善行“积攒文明”,村民既得荣誉又得实惠。目前,已有62户家庭登上红榜,曾经的卫生死角变成了美丽庭院。
/ 产业破局 /
特色产业夯实经济基础
文明创建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崖城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坚持市场导向,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为中心,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特色模式。
这几年,崖城村委会推行“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采取“村集体公司+科研院所+种植能手”联营模式,流转土地种植冬瓜、彩虹西瓜等高附加值瓜菜,建设高效水肥一体化蔬菜基地。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基地务工”双渠道增收,2024年带动就业120余人,户均增收1.2万元,从源头上减少因贫生陋现象。
崖城村委会还借智科技兴农,培育文明农人。依托“博士村长”团队,成功引入热带辣椒新品种,并打造10亩示范种植基地。开展12期“田间课堂”,将生态种植技术、诚信经营理念融入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人。2025年辣椒产量达3.3万斤,产品直供商超,以绿色农业实践助推生态环保新风。
数据见证着蜕变:2022年人均收入2.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8万元;2024年人均收入达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3万元。流转的110亩土地上,茄子、豇豆等蔬菜四季轮作,常年蔬菜基地生机盎然,描绘着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图景。
/ 文化铸魂 /
凝聚乡情促善治
在积分制激活治理活力、产业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崖城村委会以党建为引领,深挖文化底蕴,为乡村善治注入灵魂。
崖城村以“民意清单”为抓手,构建“收集——办理——反馈——评价”闭环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多渠道“听民意”。每季度联系包点单位召开民意恳谈会,协商民意工作,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助力基层治理与发展。截至2025年5月,崖城村共收集163件民意事项,已办结162件,已办结事项群众满意度100%。
创新打造的“文明门下大讲堂”成为省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凝聚民心的主阵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行业能手开展政策宣讲、农业技能等讲座培训,累计举办活动40余场,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承地方文化,守护乡愁记忆。开设军话民谣传习班,引导村民听民谣、悟民谣、唱民谣,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治理的道德滋养,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培养了一支60人的“小小讲解员”队伍,他们在崖城学宫等地,用清晰的讲解和真挚的情感为游客讲述历史文化故事,年服务游客达1.2万人次,用行动擦亮了崖州文旅品牌。
如今的崖城村,文明已融入日常的方方面面,清晨的广场舞、午后的农家书屋、傍晚的议事长廊,处处洋溢着村民舒心的笑脸。今年,当获评全国文明村的消息传来,陆卫平的话语朴实而深刻:“文明不是牌子,而是让村民过得舒心。”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