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南繁硅谷”有望蹚出新“稻路”
三亚“南繁硅谷”有望蹚出新“稻路”

5月6日一早,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涂升斌就来到了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一片30亩稻田中,金灿灿的稻穗低垂,沉甸甸的谷粒饱满,丰收在望。

涂升斌的心里既激动又忐忑。当天,这片水稻田即将迎来测产,能不能实现“超高产冲刺”目标,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大关,今年的早造测产尤为关键。而当天的测产结果没有让涂升斌失望,经现场专家组测算,2022年杂交水稻双季早稻亩产910公斤,达到了早稻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杂交水稻再获佳绩,助力三亚“南繁硅谷”走出一条新“稻路”。

910公斤!再获佳绩

迎着立夏的缕缕微风,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切换到水稻收割模式。

随着一声“测产开始”,3台收割机在不同的3块地里穿梭起来。工作人员准备好了接粮的编织袋,机耕道上放着磅秤和水分测定仪。

十几分钟后,收割机“吃饱”,来到田埂旁,工作人员撑起编织袋,装满稻谷后,将袋子抬到磅秤上过秤。

“83.4斤”“81.3斤”……工作人员将过磅的稻谷重量一一记录下来;一旁,水分测试工作人员将装满稻谷的装置放到水分测定仪上,数据很快显示出来。

“今年我们在肥水管理上比去年控制得更好。”涂升斌在不同的地块间穿梭,抓起一把稻谷,看了又看。“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示范项目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一个心愿,去年我们已经圆了袁老的梦,希望今年继续攻关成功。”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9年6月,袁隆平院士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冲刺”目标,即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大关。“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提高单产、二靠扩大面积。双季稻亩产稻谷突破3000斤‘一箭双雕’,不仅周年单位面积单产提高,还可促推扩大双季稻面积,这是增加水稻播种面积的有效举措。”2020年12月20日,三亚召开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成立以袁隆平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将此项目列入2021年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2021年全省共设置6个试验示范点,经专家组测产验收,包括三亚在内的3个试验示范点双季亩产达到3000斤目标……

去年,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早造亩产926.5公斤,晚造亩产660.39公斤,双季亩产1586.86公斤,创海南水稻双季单产最高纪录。这样的成绩,给了像涂升斌一样的科研人员更大的信心。

“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集成创新,今年秧苗的秧龄控制得比较好,20天以内秧龄就移栽了。”自该项目在三亚启动后,涂升斌和他的团队便一头扎进了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开启了新一轮的攻关工作。

涂升斌介绍,该基地示范面积30亩,去年12月19日播种,今年1月6日开始插秧,分别栽种“湘两优900”和“吨两优900”两种品种,经过约130天的生长达到了收割标准。

在实测现场,专家组从示范片选取3丘代表性强的田块进行实割测产,均按农业农村部规定面积和产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该试验示范田平均亩产910公斤的结论。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示范项目,在双季稻区实施“早造+晚造”组合,早造取得910公斤的好成绩,令专家和科研人员今年继续攻关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信心倍增。

总结经验 继续攻关

作为测产现场的协调人,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的技术员冀占东从测产前便忙个不停。和大家一样,他既忐忑又期待,刚下到一块测产田块里查看稻穗,又跑到另一块过磅处,拿起测量器。

“达标没问题!”在结果公布之前,和大家一样,冀占东已信心满满。对于常年“战斗”在田间地头的他来说,一次次的突破,都是对辛苦付出的回报。对这片基地,他注入了太多的感情,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他依旧坚持到田间地头,在关键时刻开出防治病虫害的药方。今年,项目试验田聚集了水稻栽培、育种、植保、土肥等领域专家,通过精确监测定量施肥、氮磷钾配比、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以良法育良种,保障了粮食高产优产。

此次测产,不仅牵动着基地的科研人员,也牵动着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院士、专家的心,他们专程从省外坐飞机而来,见证测产结果。

测产的前一天,谢华安便来到三亚,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测产的当天,他提前半小时就来到了基地里,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稻田,又下到地里,俯瞰稻穗。

“如果今年继续在这块地上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那良种良法的栽培技术模式就可以总结出来,下一步可以进行更大面积种植,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谢华安说。

事实上,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示范项目在三亚启动以来,以不同生态区双季亩产3000斤为目标,筛选出适宜热区高产、高抗和广适性的组合,主要品种为“湘两优900”“吨两优900”和“吉丰优1002”,并通过精确监测定量施肥、氮磷钾配比、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研究,集成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介绍,该项目2022双季稻早造示范品种“湘两优900”“吨两优900”,于2022年5月6日测产为910公斤/亩。该基地水稻品种展示示范,从全国征集了152个品种,展示面积40亩,该基地还包括有“海南好米”获奖品种展示区、旱稻展示区、特色牧草种植示范区。

“好品种和好技术为攻关成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项目将继续晚造试验任务,争取达到亩产600公斤。”项目责任专家、海南大学副校长曹兵表示,水稻育种就像一场科技的马拉松,越是创新攻关,脚步不停,创新成果就会越来越多,有助于三亚形成浓郁的南繁科研氛围,带动更多人才参与进来。

亩产突破1500公斤后,下一步目标是多少?袁隆平生前曾表示,目标就是一季稻亩产达1200公斤、双季稻亩产达2000公斤,实现国家“禾下乘凉梦”。这是下一步的目标,也是新的考题。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介绍,在同一试验示范点,连续两年达到目标产量才算攻关成功。双季稻高产攻关种植筛选高产品种、开展栽培技术集成创新,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单产,将指导更大面积的粮食生产实现高产目标,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攻关成果转化成农民看得懂、能学会的技术,推动高产成果从试验田走向大田。三亚市副市长罗东在测产大会上向现场的院士、专家透露,目前三亚市推进国家南繁科研用基地的分类管理、分时使用模式,对包括南繁在内的育种基地、制种基地以及南繁产业发展用地三类用地进行管理,发挥好三亚一年可以多季种植的优势,把南繁成果更多地推广到田间地头,让南繁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让南繁的产业越做越大。

(记者 张慧膑 林林)

原标题:袁隆平生前发起的高产攻关项目又迎丰收 三亚“南繁硅谷”有望蹚出新“稻路”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2-07-07 07:1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7 07: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6 07:2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6 07:0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6 07:1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5 07:22
来源:三亚新闻网
三亚“南繁硅谷”有望蹚出新“稻路”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5-07 07:09:48

5月6日一早,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涂升斌就来到了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一片30亩稻田中,金灿灿的稻穗低垂,沉甸甸的谷粒饱满,丰收在望。

涂升斌的心里既激动又忐忑。当天,这片水稻田即将迎来测产,能不能实现“超高产冲刺”目标,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大关,今年的早造测产尤为关键。而当天的测产结果没有让涂升斌失望,经现场专家组测算,2022年杂交水稻双季早稻亩产910公斤,达到了早稻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杂交水稻再获佳绩,助力三亚“南繁硅谷”走出一条新“稻路”。

910公斤!再获佳绩

迎着立夏的缕缕微风,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切换到水稻收割模式。

随着一声“测产开始”,3台收割机在不同的3块地里穿梭起来。工作人员准备好了接粮的编织袋,机耕道上放着磅秤和水分测定仪。

十几分钟后,收割机“吃饱”,来到田埂旁,工作人员撑起编织袋,装满稻谷后,将袋子抬到磅秤上过秤。

“83.4斤”“81.3斤”……工作人员将过磅的稻谷重量一一记录下来;一旁,水分测试工作人员将装满稻谷的装置放到水分测定仪上,数据很快显示出来。

“今年我们在肥水管理上比去年控制得更好。”涂升斌在不同的地块间穿梭,抓起一把稻谷,看了又看。“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示范项目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一个心愿,去年我们已经圆了袁老的梦,希望今年继续攻关成功。”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9年6月,袁隆平院士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冲刺”目标,即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大关。“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提高单产、二靠扩大面积。双季稻亩产稻谷突破3000斤‘一箭双雕’,不仅周年单位面积单产提高,还可促推扩大双季稻面积,这是增加水稻播种面积的有效举措。”2020年12月20日,三亚召开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成立以袁隆平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将此项目列入2021年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2021年全省共设置6个试验示范点,经专家组测产验收,包括三亚在内的3个试验示范点双季亩产达到3000斤目标……

去年,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早造亩产926.5公斤,晚造亩产660.39公斤,双季亩产1586.86公斤,创海南水稻双季单产最高纪录。这样的成绩,给了像涂升斌一样的科研人员更大的信心。

“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集成创新,今年秧苗的秧龄控制得比较好,20天以内秧龄就移栽了。”自该项目在三亚启动后,涂升斌和他的团队便一头扎进了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开启了新一轮的攻关工作。

涂升斌介绍,该基地示范面积30亩,去年12月19日播种,今年1月6日开始插秧,分别栽种“湘两优900”和“吨两优900”两种品种,经过约130天的生长达到了收割标准。

在实测现场,专家组从示范片选取3丘代表性强的田块进行实割测产,均按农业农村部规定面积和产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该试验示范田平均亩产910公斤的结论。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示范项目,在双季稻区实施“早造+晚造”组合,早造取得910公斤的好成绩,令专家和科研人员今年继续攻关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信心倍增。

总结经验 继续攻关

作为测产现场的协调人,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的技术员冀占东从测产前便忙个不停。和大家一样,他既忐忑又期待,刚下到一块测产田块里查看稻穗,又跑到另一块过磅处,拿起测量器。

“达标没问题!”在结果公布之前,和大家一样,冀占东已信心满满。对于常年“战斗”在田间地头的他来说,一次次的突破,都是对辛苦付出的回报。对这片基地,他注入了太多的感情,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他依旧坚持到田间地头,在关键时刻开出防治病虫害的药方。今年,项目试验田聚集了水稻栽培、育种、植保、土肥等领域专家,通过精确监测定量施肥、氮磷钾配比、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以良法育良种,保障了粮食高产优产。

此次测产,不仅牵动着基地的科研人员,也牵动着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院士、专家的心,他们专程从省外坐飞机而来,见证测产结果。

测产的前一天,谢华安便来到三亚,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测产的当天,他提前半小时就来到了基地里,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稻田,又下到地里,俯瞰稻穗。

“如果今年继续在这块地上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那良种良法的栽培技术模式就可以总结出来,下一步可以进行更大面积种植,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谢华安说。

事实上,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示范项目在三亚启动以来,以不同生态区双季亩产3000斤为目标,筛选出适宜热区高产、高抗和广适性的组合,主要品种为“湘两优900”“吨两优900”和“吉丰优1002”,并通过精确监测定量施肥、氮磷钾配比、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研究,集成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介绍,该项目2022双季稻早造示范品种“湘两优900”“吨两优900”,于2022年5月6日测产为910公斤/亩。该基地水稻品种展示示范,从全国征集了152个品种,展示面积40亩,该基地还包括有“海南好米”获奖品种展示区、旱稻展示区、特色牧草种植示范区。

“好品种和好技术为攻关成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项目将继续晚造试验任务,争取达到亩产600公斤。”项目责任专家、海南大学副校长曹兵表示,水稻育种就像一场科技的马拉松,越是创新攻关,脚步不停,创新成果就会越来越多,有助于三亚形成浓郁的南繁科研氛围,带动更多人才参与进来。

亩产突破1500公斤后,下一步目标是多少?袁隆平生前曾表示,目标就是一季稻亩产达1200公斤、双季稻亩产达2000公斤,实现国家“禾下乘凉梦”。这是下一步的目标,也是新的考题。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介绍,在同一试验示范点,连续两年达到目标产量才算攻关成功。双季稻高产攻关种植筛选高产品种、开展栽培技术集成创新,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单产,将指导更大面积的粮食生产实现高产目标,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攻关成果转化成农民看得懂、能学会的技术,推动高产成果从试验田走向大田。三亚市副市长罗东在测产大会上向现场的院士、专家透露,目前三亚市推进国家南繁科研用基地的分类管理、分时使用模式,对包括南繁在内的育种基地、制种基地以及南繁产业发展用地三类用地进行管理,发挥好三亚一年可以多季种植的优势,把南繁成果更多地推广到田间地头,让南繁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让南繁的产业越做越大。

(记者 张慧膑 林林)

原标题:袁隆平生前发起的高产攻关项目又迎丰收 三亚“南繁硅谷”有望蹚出新“稻路”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