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南繁硅谷” 端稳“中国饭碗”
打造“南繁硅谷” 端稳“中国饭碗”

三亚新闻网4月13日消息(记者 张慧膑)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近年来,三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奋力攻坚“南繁硅谷”。日前,记者走进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南繁水稻科研基地,这里正进行众多水稻新品种的展示和试验;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热带水稻和热带大豆即将进入采收期……把农业的“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南繁人延续着先辈的精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三亚这片热土上种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三亚南繁良种种天下

和春天一样,希望也如期而至。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里,机耕道延伸至远处的青山脚下,1000多亩田地里,黄绿相间、稻浪翻滚,来自全国的育种科研人员正在田里忙碌,为选出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系,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而奋斗。

2021年10月26日,从这里传出一则喜讯: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斤,实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夙愿。

1968年,怀着“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和许多南繁人一起,追逐着光和热,来到三亚开展科研育种,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70年在三亚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败育稻“野败”,到超级稻大面积示范亩产屡破纪录,杂交育种的成功,一半功劳归于南繁。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让三亚具有发展南繁育种无可比拟的优势。从1956年第一批科研人员南下育种至今,三亚南繁基地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和国家种业的“硅谷”,每年数千名科研工作者在此辛勤耕耘,也吸引了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的科学家前来选育良种。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嘱托,也是坚守!

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从1964年12月孤身到海南,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有58年。他选育、栽培的玉米新品种中有14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成果10项),其中“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繁育种的开创应用,能缩短农作物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育种周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累计有60万人到海南开展科研育种,为端牢“中国饭碗”筑起坚实底座。

南繁热土,孕育良种。据统计,在全国已经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的培育。

在这里,屡屡创新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21年10月26日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示范点拍摄的稻田。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科研环境不断改善

科研不断,育种不停。秋天喜获丰收的土地里,春天又长出了新的绿意。在崖州区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里,基地负责人刘波正带领着科研人员为培育玉米新品种忙碌着。

自2002年起,刘波每年都会到三亚开展南繁工作。他说:“过去,在南繁育种,我们经常不仅为科研耗精力,还得愁吃住的问题。”

近年来,三亚下大力气为科研人员建设南繁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让像刘波一样的南繁人有了新的归宿。刘波说,随着“南繁硅谷”建设的推进,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南繁育种也由之前的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科研育种转变。

现在,像上一辈老南繁人程相文那样,守着“巴掌大”的田地搞科研育种的情景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为落实国家南繁规划,三亚划定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旋耕机、无人机、水利、滴灌等设施设备和新技术的使用,让南繁育种焕发出新生机。

此外,实验室、公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科研人员专心搞科研保驾护航,如今,南繁的“候鸟”不再迁移,南繁科研向常年研究转变。

4年前,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要“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将总书记的嘱托牢记于心,落实于行。4年来,三亚在保护好耕地、培育好良种、研究出良法等方面发力,探索”稻+菜”等模式,实现“钱粮双丰收”。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用春说,目前,三亚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32万亩,其中南繁科研育种基地9.59万亩,基本实现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这些变化,体现着三亚建设“南繁硅谷”的决心。近几年,三亚还结合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的实际需求,进行项目前期调研设计,预计今年底完成100亩大棚建设,已吸引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进驻该基地。

2021年10月26日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示范点拍摄的晚稻。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打造种源创新“孵化器”

搞好育种,推动种业振兴,是南繁人共同的使命。而今,新一代南繁人有了更高的使命和追求:建设成服务全国,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南繁硅谷”,把种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种业创新方面,以南繁科技城为核心,加快打造“南繁硅谷”。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挂牌成立;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一期投入运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实现首单玉米、大豆种质资源引进;精准设计育种中心等12个公共性开放性科研平台正加快建设……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海南对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深入践行。

作为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为新一代南繁人的聚集地。在这里,正针对南繁科技、深海科技和科教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其中在南繁科技产业板块,园区围绕多个方面打造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与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

2021年,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牌成立,随即启动“揭牌挂帅”项目,各路“揭榜英雄”纷纷签下军令状,向76个重大攻关项目发起总攻。

“这是一个共享实验室,有很多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都可以预约来这里做实验。”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说,实验室打破了各科研单位的边界,围绕着种质资源“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设置攻关项目,经费不设上限,分阶段采取“里程碑”式考核,由科研团队攻克难题。崭新的2269台测序仪、质谱仪等科研设备,为科研人员研究按下了“提速键”,15个科研团队投入到了育种前沿领域科研中。

搭建共享实验室,科研人员共享共用高科技仪器,共同攻坚克难,南繁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也逐渐显现。

科研人员从田间移步至实验室,就能完成科研试验,先进的设备装置,对育种效率提升大有帮助。如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接连入驻,将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迅速集聚。

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420多家涉农企业进驻崖州湾科技城,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正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2-07-07 07:1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7 07: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6 07:2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6 07:0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6 07:1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7-05 07:22
来源:三亚新闻网
打造“南繁硅谷” 端稳“中国饭碗”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2-04-13 07:24:03

三亚新闻网4月13日消息(记者 张慧膑)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近年来,三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奋力攻坚“南繁硅谷”。日前,记者走进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南繁水稻科研基地,这里正进行众多水稻新品种的展示和试验;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热带水稻和热带大豆即将进入采收期……把农业的“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南繁人延续着先辈的精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三亚这片热土上种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三亚南繁良种种天下

和春天一样,希望也如期而至。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里,机耕道延伸至远处的青山脚下,1000多亩田地里,黄绿相间、稻浪翻滚,来自全国的育种科研人员正在田里忙碌,为选出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系,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而奋斗。

2021年10月26日,从这里传出一则喜讯: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斤,实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夙愿。

1968年,怀着“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和许多南繁人一起,追逐着光和热,来到三亚开展科研育种,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70年在三亚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败育稻“野败”,到超级稻大面积示范亩产屡破纪录,杂交育种的成功,一半功劳归于南繁。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让三亚具有发展南繁育种无可比拟的优势。从1956年第一批科研人员南下育种至今,三亚南繁基地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和国家种业的“硅谷”,每年数千名科研工作者在此辛勤耕耘,也吸引了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的科学家前来选育良种。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嘱托,也是坚守!

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从1964年12月孤身到海南,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有58年。他选育、栽培的玉米新品种中有14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成果10项),其中“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繁育种的开创应用,能缩短农作物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育种周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累计有60万人到海南开展科研育种,为端牢“中国饭碗”筑起坚实底座。

南繁热土,孕育良种。据统计,在全国已经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的培育。

在这里,屡屡创新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21年10月26日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示范点拍摄的稻田。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科研环境不断改善

科研不断,育种不停。秋天喜获丰收的土地里,春天又长出了新的绿意。在崖州区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里,基地负责人刘波正带领着科研人员为培育玉米新品种忙碌着。

自2002年起,刘波每年都会到三亚开展南繁工作。他说:“过去,在南繁育种,我们经常不仅为科研耗精力,还得愁吃住的问题。”

近年来,三亚下大力气为科研人员建设南繁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让像刘波一样的南繁人有了新的归宿。刘波说,随着“南繁硅谷”建设的推进,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南繁育种也由之前的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科研育种转变。

现在,像上一辈老南繁人程相文那样,守着“巴掌大”的田地搞科研育种的情景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为落实国家南繁规划,三亚划定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旋耕机、无人机、水利、滴灌等设施设备和新技术的使用,让南繁育种焕发出新生机。

此外,实验室、公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科研人员专心搞科研保驾护航,如今,南繁的“候鸟”不再迁移,南繁科研向常年研究转变。

4年前,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要“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将总书记的嘱托牢记于心,落实于行。4年来,三亚在保护好耕地、培育好良种、研究出良法等方面发力,探索”稻+菜”等模式,实现“钱粮双丰收”。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用春说,目前,三亚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32万亩,其中南繁科研育种基地9.59万亩,基本实现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这些变化,体现着三亚建设“南繁硅谷”的决心。近几年,三亚还结合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的实际需求,进行项目前期调研设计,预计今年底完成100亩大棚建设,已吸引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进驻该基地。

2021年10月26日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示范点拍摄的晚稻。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打造种源创新“孵化器”

搞好育种,推动种业振兴,是南繁人共同的使命。而今,新一代南繁人有了更高的使命和追求:建设成服务全国,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南繁硅谷”,把种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种业创新方面,以南繁科技城为核心,加快打造“南繁硅谷”。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挂牌成立;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一期投入运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实现首单玉米、大豆种质资源引进;精准设计育种中心等12个公共性开放性科研平台正加快建设……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海南对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深入践行。

作为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为新一代南繁人的聚集地。在这里,正针对南繁科技、深海科技和科教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其中在南繁科技产业板块,园区围绕多个方面打造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与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

2021年,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牌成立,随即启动“揭牌挂帅”项目,各路“揭榜英雄”纷纷签下军令状,向76个重大攻关项目发起总攻。

“这是一个共享实验室,有很多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都可以预约来这里做实验。”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说,实验室打破了各科研单位的边界,围绕着种质资源“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设置攻关项目,经费不设上限,分阶段采取“里程碑”式考核,由科研团队攻克难题。崭新的2269台测序仪、质谱仪等科研设备,为科研人员研究按下了“提速键”,15个科研团队投入到了育种前沿领域科研中。

搭建共享实验室,科研人员共享共用高科技仪器,共同攻坚克难,南繁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也逐渐显现。

科研人员从田间移步至实验室,就能完成科研试验,先进的设备装置,对育种效率提升大有帮助。如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接连入驻,将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迅速集聚。

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420多家涉农企业进驻崖州湾科技城,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正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