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新闻网8月11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符府 张慧膑)黄道婆作为中国棉纺织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其故事在上海与海南两地广泛流传。她的一生不仅见证了技术的革新,更成为民族交融的文化符号,其贡献跨越七百余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后世。
根据王逢在《梧溪集》中的记载,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一带)人。幼年时,她被拐卖至黄家成为童养媳,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受尽虐待。不堪忍受的她,在一个夜晚毅然逃出夫家,躲在黄浦江边一艘待航的海船船板下。次日,她发现船只正驶向海南崖州,便向水手哭诉遭遇并恳求同行,水手们十分同情她的境遇,同意了她的请求。就这样,黄道婆随船离开了故乡。
细腻的表演让观众真切感受黄道婆的传奇故事。
抵达崖州后,黄道婆在今天的崖州区水南村定居,此时她约14岁。当时海南黎族妇女已掌握成熟的棉纺织技术,从碾轴去棉籽、纺车纺纱到踞腰织机提花织布,其“黎锦”“黎单”“花被”等织物因工艺精湛、图案精美闻名于世。
《黎族民间故事选》写道:到崖州后,心灵手巧的黄道婆立志向黎族妇女学习,很快掌握了纺织技术和工艺,能织出带有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花纹的筒裙、被面,技艺广受称赞。据专家学者研究,黄道婆生于1245年,卒于1306年,她在崖州生活了30余载,这段经历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积累。元代文献《南村辍耕录》记载其纺织“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印证了她在崖州习得的精湛技艺。
然而“落叶”终要“归根”。据悉,在元朝元贞年间(1295年至1297年),已近晚年的黄道婆因思念家乡,乘海船返回乌泥泾。
此时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已普及,但纺织技术落后,她决心用毕生所学改良工艺:改进擀棉籽方法,在黎族踏车基础上发明“搅车”,大幅提高脱棉籽效率;将传统小型弹弓改造为四尺长大弹弓,减少弹棉耗时;首创三锭木棉脚踏纺车(后人称为“黄道婆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之一,其问世时间比欧洲出现的同类型纺车早了几个世纪),能同时纺制三股线,大大提高了松江地区纺纱的效率……黄道婆毫无保留地将数十年纺织经验传授给故乡人民,推动松江地区棉纺织业飞速发展。一时间,“乌泥泾被”声名远播,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产品远销全国,松江很快成为全国棉织业中心,历数百年而不衰。
黄道婆不仅是中国棉纺织史上的杰出革新者,更以深远影响力成为黎族与汉族团结友爱、共推科技进步的文化象征。她用机杼声声织就了“衣被天下”的传奇。七百多年过去,她的名字始终与黎族棉纺技艺、与崖州的土地紧密相连,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