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一位思想的老人
2017-02-27 03:27:46
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对此,很多文化媒体及一些文化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文章,缅怀和纪念这位语言文字大师、文化大师、启蒙思想家,感念他的文化品格、精神世界、理论学识、人生信念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人们纪念、追怀这位文化老人,不止是赞美他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创造了生命奇迹,他的语言文字理论研究、学术成就为中国文化史做出了巨大贡献,感佩他对事业的执著,对探索真理的追求精神,他的生命像蒙田所说的具有“一个禀赋优良的心灵的知足和宁静,和一颗秩序井然的灵魂的坚决和镇定”,更是赞美“启蒙、人性和常识,是贯穿周有光一生的关键词”,他“先知先觉”,是个名副其实的“启蒙者”,“他的世界观、历史观震撼了我们”,他是一位思想的老人。
从周有光的一生经历和身份看,他早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前去西方学习,50岁前他担任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的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50到85岁他是优秀的语言文字学家,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85岁后他心怀天下,洞察世界,成为出色的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
怎样的人是思想家?怎样的人是启蒙思想家?作为思想家,他教育了我们洞察现代的能力,为我们指出最崇高的精神上的目标,帮助我们认识古代的与未来的世界,他丰富了人类精神,增加了人类思想的宝藏,使人类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他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毫不含糊的真理,他那无不周知、无不探究的心灵里显示了某种永恒的探索求知的热情……
人类文化怎样发展?周有光不同意文化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是流动的,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向低处蔓延,落后追赶先进。现在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的“双文化”时代,这是今天文化的主流。
当下国学文化十分盛行,但他反对国学之说,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学”,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复兴中国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创新。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周有光不同意“例外说”,他认为中国一定要走到人类共同的文明大道上来。世界各国都在同一条历史跑道上竞走,没有例外。他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但主张观察的角度、坐标“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在周有光100岁、104岁、105岁时,他的《百岁新稿》、《朝闻道集》、《拾贝集》分别问世。这几本书表明,周老是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正因如此,从他108岁开始,学者们便开始自发地举办座谈会为他庆生,这“不仅是出于对这位最高寿的知识分子的敬重,更是因为他的世界观、历史观震撼了我们。周先生一直追求光明,也为中国带来光明,让中国社会变得清明、清朗”。每一年座谈会都有一个主题,2014年:“大转型时代与知识分子”;2015年:“文化巨擘 世界公民”;2016年:“走向世界 走向文明”。这些主题集中体现了周有光一生的追求和思考。因为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中国一定要走向现代文明——所有的国家都在同一条道路上竞赛,即使一时走到了弯路上,最后还要走到人类共同的文明道路上。”
周有光早年曾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所学校的校训只有简单四个字——“光与真理”。这正是他的思考人生的真实写照。有人说,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周有光先生却用行动颠覆这个规律,“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2014年3月,周有光曾这样说:“自从85岁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个人生活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关心这个社会不断出现的变化。这是我退休以后,以我自己的方式履行一个世界公民的职责”,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题,都纳入他思考的视野。
2015年4月,周有光住院期间拍摄了一段视频,其中他微笑地说自己,“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好!”
“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这是周有光说的一句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话。
爱默生曾说,一个伟大的灵魂要坚强地去生活,也要坚强地去思想,他要靠杰出的思想来呼吸和生活。
作为思想着的老人,周有光的道德文章、人格特质、人生境界、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体现的风采和风范,成为我们仿效的典范和楷模;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对我们的生命和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既是令人敬畏、景仰的,又是和蔼可亲的;他是我们有益的伙伴,也是我们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他令人敬仰,挨近他便是幸福和快乐;他的强有力的思想、引领潮头的思想、启人心智的思想,引导我们担负起思想的使命和崇高的精神责任!